战列舰作为重型海军单位,拥有强大的火力和厚重的装甲,但并非无懈可击。针对战列舰的战术核心在于利用其机动性差、燃料消耗大等弱点,通过潜艇隐蔽突袭和火箭炮远程打击实现有效克制。潜艇凭借水下特性可规避战列舰主炮火力,从侧翼发动鱼雷攻击;火箭炮部队如喀秋莎则需保持120单位以上的安全距离,搭配侦察单位提供视野支持,实施超远距离范围打击。这两种兵种需与其他部队协同,避免单独硬拼。

海域地形和战术拉扯是削弱战列舰优势的关键。优先将战斗引向岛屿或浅滩区域,限制其机动空间,同时利用驱逐舰高速度进行骚扰,诱导其转移火力。巡洋舰可作为中坚力量在安全距离持续输出,但需注意集中火力击沉战列舰的护航舰只,削弱其防空和反潜能力。战列舰对补给线依赖极高,可通过潜艇伏击运输船或空军轰炸敌方港口设施,间接削弱其持续作战能力。

资源管理和状态维护是长期对抗战列舰的基础。受损超过30%的船只建议立即撤回修理,避免无谓损失,同时在前线建立临时补给基地以提升持续作战效率。军团协作能大幅增强战术灵活性,例如采用狼群战术合围战列舰,或由盟友驱逐舰吸引火力,为火箭炮创造输出机会。联盟科技中的反舰武器升级和侦察共享也能显著提升作战效率。

若敌方战列舰后撤,需警惕其诱敌深入的可能。战列舰虽然火力强劲,但战术单一,通过多兵种协同和地形利用可逐步瓦解其优势。指挥官需结合实时战况调整策略,例如在敌方燃料短缺时发动总攻,或利用涨落潮期间发起突袭。最终胜利依赖于对兵种特性、战场环境与团队协作的综合运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