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中后排的编队策略是战斗胜负的核心因素之一。前编队作为开局的第一阵容,承担着吸收敌方火力和稳定战线的关键作用,通常需要选择防御能力较强或具备持续输出能力的舰船,例如坦克型舰船或远程攻击单位。这类舰船的部署能有效抵挡敌方初期攻势,为后续中后排的输出创造安全环境。中编队的主要任务是快速压制敌方主力,通常选择高爆发或高机动性的舰船,例如狙击型或刺客型单位,通过快速消灭敌方关键目标来建立优势。后编队则负责战场控制和决定性打击,通常部署具备强力控制或范围伤害的舰船,例如法师或战士型单位,在战局后期扭转局势。

舰船的移动和阵型调整需要结合战场实际情况灵活应对。前排队列应优先保持阵型完整,避免因过度突进导致脱节;中排队列需根据敌方火力分布选择迂回或集中突破;后排单位则需保持安全距离,同时确保技能覆盖范围。舰船的移动速度和技术点分配也会影响阵型调整效率,但需注意过度强化移动能力可能削弱其他战斗属性。曲速航行是快速调整阵型的重要手段,但需避免在增援或撤退时误操作导致速度下降。

编队策略需围绕卡组概念展开,例如攻击型卡组侧重中前排速攻,防守型卡组依赖前排抗压与后排反击。舰船位置安排需遵循前排承伤、中排输出、后排控场的基本原则,同时根据敌方阵容动态调整。例如面对高爆发阵容时,可适当收缩前排阵型以保护中后排;对抗控制型阵容时,则需分散站位避免被群体技能覆盖。舰船间的协同效应也需纳入考量,例如前排护盾单位与后排治疗舰船的搭配能显著提升生存能力。

资源管理和技术研究是支撑编队移动与调整的基础。工程舰的采集效率直接影响舰船生产与升级速度,建议优先发展中大型工程舰以保障资源供给。蓝图研究和技术值分配需聚焦核心舰船的强化,例如前排单位优先提升护甲,后排单位侧重技能冷却与效果范围。基地升级节奏也需与编队需求匹配,例如四级基地解锁中型工程舰后,可显著提升资源采集效率,为高阶舰船编队提供物质保障。
封锁指令可限制敌方移动范围,为阵型调整争取时间;集结指令能快速集中分散的舰船形成局部优势。前哨站的部署位置也影响舰队移动效率,建议在关键战略区域提前建立前哨站,缩短主力舰队的调动距离。撤回基地时建议使用双工程局加速,避免暴露基地坐标。同盟作战时,阵型调整需与盟友协同,通过数量优势实现夹击或包围战术。